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惠农区空气pm2.5实用查询——惠农区空气质量指数
关于建设美丽东阳创造美好生活的实施意见
市委〔2014〕46号 (2014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东阳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金华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全力创建美丽金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美丽东阳、创造美好生活,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美丽东阳、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一)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系统论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金华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全省和金华市的"两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建设美丽东阳、创造美好生活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金华市委重大决策的具体实践,是对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四个东阳"、建设"强市名城"等战略目标的继承提升,是对我市"五城同创"、"两美三治"、"两江"治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化拓展,是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全市上下必须深刻学习、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和金华市委精神,把建设美丽东阳、创造美好生活作为重要工作指针,放在突出位置,贯穿于"强市名城"建设全过程。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金华市委的部署要求,以建设"强市名城"为重点,以创建"美丽金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突破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加强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强化制度保障,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建成富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东阳。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美丽东阳建设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基本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主体功能区、环境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美丽东阳建设体制机制和组织领导保障体系;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生态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增长新亮点;"五水共治"有力推进,垃圾河、黑河、臭河整治成效显著,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0%;"三改一拆"持续推进,大气环境逐步改善,土壤污染有效遏制,基本建成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金华市前列。"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到2017年,美丽东阳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美丽金华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基本建成。全市空间开发格局基本确定,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初步形成;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初步构建,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市域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以及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金华市领先水平,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环境健康安全体系初步建立;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在"十二五"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在全社会积极养成,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目标全面完成。 到2020年,生态系统初步实现良性循环,全市生态环境面貌出现根本性改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和各项工作走在金华市前列,城乡统筹发展指数、城乡居民收入、居民健康指数、生态环境指数、文化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保障指数、农民权益保障指数等达到预期目标。 二、建设美丽东阳、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要任务 (四)全力争创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 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创新规划编制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下空间规划、湿地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等多规融合。强化功能区引导和刚性约束,分类制定实施财政、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完善分类考核评价办法,按照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统筹谋划区域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以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为龙头,横店、巍山、南马、歌山等中心镇为依托的工业经济布局,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集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现代化工业强市"建设目标,推进先进制造业向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打好"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组合拳,加快红木家具产业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质量品牌、安全管理、环保水平上新台阶,力争到2017年红木家具产业规上企业达300家以上。推广白云服装园区"退二优二"、"退二进三"试点经验,加快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产业转型发展。完善建筑业提升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建筑强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白云专业市场群转型提升战略,推进市场群网络化、差异化和集群化发展;加快科技与文化融合,构建以影视拍摄制作为核心的影视文化全产业链,带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加强农业"两区"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力推进产业平台提升。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力推进"四破攻坚",抓好画水上坞工业区改造提升试点,引领虎鹿缝配工业园区、李宅磁性材料工业园区、千祥皮革工业园区等9个老工业园区改造,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土地清理,建立健全项目准入、土地差别化供应、企业综合评价动态管理机制,全力破解产业"低小散"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产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累计盘活存量和提升低效建设用地3000亩以上。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全力加快企业总部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新老五大中心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为广大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动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大院名校在东阳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承接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深入实施国千、省千和金华双龙计划,加速集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
上一篇:过去五年成就令人欢欣鼓舞 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 下一篇:石市1月1日起发布PM2.5数据 |